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校园文化论文范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性思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7 10:03:15    


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之所以排他性存在的文化特性。一所学校缺失鲜明的校园文化,虽不致影响其在应该教育模式下的生存,但从教育百年计,一定会将各种教育目标教育理想扁平化单一化,最终千校一面,既没有传承文明,更没有教化人格,从而失去了教育的真趣。

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内涵方面讲,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的,并能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生品格,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学校所特别追求的某种维度的育人追求,是学校的“魂”,是学校的“校格”。

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第一推手”,强化校园文化,会在学生品格的培养塑造方面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熟稳定丰富的校园文化如春风化雨,如细雨润物,滋养着校园师生的心灵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向是和学校其他的教育行为共同促动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所以,校园文化的良性生成与学生的行为选择息息相关,相反相成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的言行选择往往动机至上,于已有利则拼命争取,于已有害则尽量避免。

当一个人面对一件事情进行价值判断并需要作出行为选择时,往往会本能地避免与所处群体的共同思维模式相冲突,并进而做出当时当地条件下于已最为有利的选择。譬如我们经常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因为捡拾废纸是美德,会受到社会赞扬。如果捡拾废纸是恶习会被社会耻笑和唾骂,那么大多数人则势必会避免当众捡废纸,即便那样做有利于环保。还有,我们痛恨的屡禁不止的中国式过马路,大家都走,我不走,显得另类,会遭人白眼。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明知道错了,也还是要错下去,就是这个道理。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当一个拥有某种自觉或不自觉恶习的人置身于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时,同样是基于自我保护的价值选择,他的行为会立刻自动调整,再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简言之,“好”环境能把“坏”人变好,“坏”环境则可能把“好人”变坏。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素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不知不觉。

当一个群体环境中善行被遏制排斥而恶行被赞扬追捧的时候,恶行便会成为群体成员主流的选择,哪怕它是非自愿的选择。所以我们与其谴责某一个人的无良行为时,不如重新审视形成这种恶行之所以形成的文化环境。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有了明确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的规范和驾驭,导致思维偏激却又急于凸显个性,这个时候如果来自家长社会等外在因素不能正确包容和引导,极容易出现所谓的“判逆期”。

拿学生校园吸烟现象为例。据调查,大部分人的吸烟史如于中学时代。中学生认为吸烟彰显男子汉气概的片面认识被极少数有吸烟恶习的学生反复强化,引来盲目崇拜。更有甚者,吸烟被学校抓住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惩罚时,这名学生简直如英雄般载誉归来,迎接他的就不只有鲜花和掌声,还可能有的是大面积模仿的开始。于是,吸烟才是纯爷们的认知逐渐被大家强化认可,而不吸烟的孩子则被大家瞧不起被群体排斥,这样,失去群体庇护的个体孤独无助,没有群体归属感安全感,满足不了一个人得到社会尊重的需要,更谈不上价值的自我实现。于是,为了生存,为了有效避免来自未来不可测的危害,为了所谓的“面子”,一个新吸烟学生诞生了。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着手“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基础,软件是魂魄,二者相依相伴,是决定校园文化有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硬件建设的目标是完善的设施,软件建设是足以塑造培养健全人格的浓郁氛围。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缺一不可,长期坚持,终见成效。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惯性地关注校园文化设施的完善与否,却有意或无意忽略了这些硬件设施之所以被需要的精神品格是否完整树立,结果只能使出发点良好的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教育效果。

要使学生的言行与我们的教学行为目标接轨吻合,并且长久有效,最根本的办法是营造一种“不得不如此”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有形的规范在影响着他(她)的言行选择,这些规范通常以温和的方式提醒“应该这样做”而不是以律令条文的方式存在的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你不得这样做”。比如我们有独特的上课文化、上操文化、就餐文化、健身文化、住宿文化、生生交往文化、师生交往文化等等。当一名学生或一个人面对可能存在的某种错误理性的认识到不能这么做时,教育岂不变成一件事倍功半的更加快乐的事?!并且学校才有了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拓宽教育所要达成的广度和深度。